English

久旱必有蝗 蝗情可防治

图为飞机洒药防治蝗虫
2000-07-0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

据农业部统计,今年入夏以来,我国夏蝗发生面积比常年增加50%。分布范围涉及黄河中下游地区、以新疆为重点的西北地区、渤海湾地区,西南、东北的部分省、区、市也有发生。部分地区飞蝗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000至4000头,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每平方米0.5头的防治标准。新疆的部分地区意大利蝗密度高达每平方米1万头——

蝗虫与蝗灾的种类

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,全世界约有近100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的威胁,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发生最为频繁、受害最重。

从蝗灾的形成形式来看,可划分为爆发性和慢发性两类。爆发性蝗灾主要是由一些具有爆发性、群集性和迁飞性的蝗虫引起,这类蝗灾一旦发生,不仅涉及面广,而且来势凶猛,致灾严重,典型的有沙漠蝗和东亚飞蝗等引起的灾害;慢发性蝗灾主要是由地区性蝗虫或其他非迁移性蝗虫引起,这类蝗灾大多发生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,致灾程度相对较轻,典型种类有中华稻蝗、西伯利亚蝗、意大利蝗等。

沙漠蝗在历史上是引发非洲蝗灾的头号害虫,其大爆发年份的侵袭区可波及整个非洲大陆、中东以及地中海沿岸的57个国家。

飞蝗分布在亚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,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和外部形态的差异,可将其分为10个亚种:东亚飞蝗、亚洲飞蝗、西藏飞蝗、非洲飞蝗、马达加斯加飞蝗、地中海飞蝗、西欧飞蝗、何氏飞蝗、俄罗斯飞蝗、缅甸飞蝗等。从爆发频率和致灾程度来看,东亚飞蝗的发生最频繁、成灾最严重。从全球蝗灾的构成成分来看,东亚飞蝗爆发与否,对蝗灾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。我国历史上发生的940次蝗灾中,有90%以上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。目前,东亚飞蝗在我国的发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河滩、渤海湾、淮河中下游及其行洪区、华北一些洼淀水库和内涝洼地。今年我国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已经达到1500万亩。

我国历史上的蝗灾与防治

蝗灾是一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生物灾害,与水灾、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。

近2700多年来,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。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。唐、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,明、清和民国时期几乎连年发生。1929年,全国11个省的168个县遭受蝗灾,损失上亿元。当时江苏下蜀镇的蝗群将铁轨覆盖,致使火车无法通行。旧中国每次蝗灾的爆发,常造成“飞蝗蔽天、赤地千里、禾草皆光、饥荒四起”,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灾难。解放前,由于防治不力,广大人民群众饱受蝗灾之苦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政府对治蝗减灾工作非常重视。1951年,经朱德同志批准,人民空军出动5架飞机,协助河北、安徽、湖北等省灭蝗,写下了中国飞机治虫史的第一页。1952年,我国提出了以药剂防治为主的治蝗方针,每年药剂治蝗面积达80多万公顷。与此同时,广大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深入蝗区的荒滩湖洼,对蝗虫的生物学习性和爆发成灾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提出了一系列改造蝗虫发生基地、根除蝗害的措施。从60年代初期开始,我国的治蝗工作走出了一条结合农田基本建设,改治并举、根除蝗患的成功之路。到1966年,全国已有66.7万公顷的蝗区变成了良田。到70年代末,全国内涝蝗区、湖滨蝗区、沿海蝗区大部分得到了改造,基本控制了蝗灾,治蝗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。

近年来,由于受干旱气候、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的影响,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致使新蝗区不断产生,老蝗区蝗害反复,蝗虫的大发生频率上升,危害程度加重。1985年天津蝗虫跨省迁飞到河北,1995年和1998年黄淮海地区蝗虫爆发,1999年哈萨克斯坦等境外蝗虫迁入我国新疆造成大面积农牧区受害。

今年蝗情缘何严重

今年蝗情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气干旱。自3月份以来,持续不断的干旱使内陆湖、水库水位急剧下降,黄河流量减小,湖滩、河滩面积显著增加,为蝗虫提供了更多的适生区。干旱的天气也有利于蝗卵发育,孵化出土。根据水文报汛资料统计,今年5月前后,黄河下游来水严重偏少,滩区面积扩大,致使黄河中下游的河南、山东等地蝗情严重发生。

去年防治不彻底,也为今年蝗虫再度发生留下隐患。去年一些地区蝗虫爆发面积较大,但治理面积不大,有的地区甚至只有发生面积的40%左右。今年50%以上的蝗虫发生区就是去年未进行防治、或防治不彻底的地带。

去年,与我国临近的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等国发生了严重的蝗灾,羽化后的成虫大批迁入我国新疆境内产卵栖息,覆盖面积达627万亩。今年新疆塔城、阿勒泰和博尔塔拉三地的蝗虫发生面积中有50%是由于去年迁飞入境的蝗卵孵化而成。

目前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蝗虫还只发生在荒滩地,尚未进入农田直接危害农作物。农业专家提醒各地、各部门,一定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,投入足够的人力、物力进行有效防治。如果防治不及时,造成飞蝗迁飞,农业生产将蒙受巨大损失。

确保蝗虫“不起飞、不扩散、不成灾”

全国夏蝗防治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展开,重点蝗区进入防治攻坚阶段。农业部要求,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,坚决打好夏蝗防治战役,确保蝗虫“不起飞、不扩散、不成灾”。

针对今年蝗虫发生的严峻形势,农业部提前制定了蝗虫防治预案,并于今年5月中旬召开了“蝗虫和草地螟防治预案座谈会”,组织重点蝗区省植保站分析了今年治蝗的新情况,研究了今年治蝗对策,对治蝗工作进行全面部署。中央财政已经向各蝗区拨出治蝗专款500万元,各省地方财政先后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的治蝗资金,用于采购治蝗物资和设备,调用运五飞机10架,订购农药1500多吨。

目前,各地夏蝗防治工作已全面铺开。据统计,各蝗区已经动用飞机10架,出动大中型施药机械2万多台,出动防治人员数万人。全国已防治飞蝗1000万亩,防治土蝗3000多万亩。山东省专门成立了治蝗领导小组,落实治蝗责任制,将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和人员,治蝗农药和器械已经分发到各地,3架飞机调往东明、垦利机场,1万多人的治蝗队伍正在对高密度蝗区进行集中防治;天津市加大科技治蝗力度,通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、生物农药,结合蝗区改造等措施,在治理蝗虫的同时减少蝗区农药污染,提高生态效益;山西省投入治蝗资金70多万元,组建治蝗专业队20个,大规模的夏蝗防治工作已经基本完成;河南省完成了蝗虫重发区的飞机防治任务、地面防治任务也基本完成。

但要全面控制今年的蝗情,还需要做好秋季蝗虫防治工作。目前,蝗虫主要被遏制在河滩、海滩和干涸水库等孳生地,绝大部分农作物尚未受到蝗害,但治蝗形势仍不容乐观,稍有疏忽大意,蝗虫就有可能起飞成灾。农业部要求各地务必全面落实治蝗领导责任制、治蝗资金和蝗情报告制度,确保大规模的治蝗工作顺利开展。

今后几年蝗虫发生趋势将加重

农业部有关专家从未来的蝗区生态演变结合气候因素分析认为,今后几年我国蝗虫发生趋势将进一步加重。

据介绍,80年代中期以来,东亚飞蝗在我国频繁发生。在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,蝗虫大发生间隔期由原来的5年一爆发缩短到3年一爆发。特别是90年代后期,由于黄河频繁断流以及土地盐碱化的影响,蝗虫几乎连年发生,且发生面积不断扩大。

专家认为,我国已经过了丰水期,今后若干年内干旱将偏重发生。“久旱必有蝗”,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我国蝗虫发生将进一步加重。目前,我国蝗虫的适生区虽然只有2000多万亩,但这些遗留蝗区的80%以上难以改造或短期不能改造,加之气候异常、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尚未根治、黄河频繁断流问题尚未解决以及一些地区退耕还湖还草等,不断给蝗虫的发生创造适宜的条件,可能激活一些潜在蝗区向蝗区演变。

通过研究,专家们预测了未来几年不同蝗区的灾变趋势。黄河流域、渤海湾、海南岛西部地区等将成为蝗虫高发区,蝗灾的爆发频率可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;淮泛蝗区、微山湖地区和华北北部的湖泊蝗区为蝗灾稳定区,只有持续干旱时,蝗灾才会出现间歇性爆发;蝗灾隐伏区,主要指一些非传统蝗区,但曾经发生过蝗灾的隐伏性蝗区,如广西桂中地区、山东胶东半岛、河北部分农区,一旦气候适宜就可能有蝗灾发生。

要把防治蝗虫作为长期性规划

针对近年蝗虫加重发生的趋势,在做好当前治蝗工作的同时,有关专家认为,要把防治蝗虫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防灾减灾工作进行规划。

树立长期治蝗减灾思想,首先要加强防蝗基础设施建设。我国防蝗基础设施多建于五六十年代,经过长期使用,大多数治蝗设施已严重老化失修,不能满足现代治蝗需要。目前,我国治蝗的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,但是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,致使基础设施和技术极不配套。为改善治蝗条件,有必要加快治蝗基础设施建设,通过配备改善施药设施及查蝗治蝗的交通、通信和指挥设施,切实提高我国抗御蝗灾的能力。

针对当前查蝗、治蝗队伍薄弱的现状,各地要根据蝗虫防治的需要,进一步加快应急防治队伍建设,提高快速反应救灾能力。对重点蝗区要力求达到“每个蝗区县有一名懂技术的治蝗干部,每万亩蝗区有一名查虫员”的要求,提高蝗情监测和预报质量。

我国2000多万亩蝗虫适生区有一半可以进行生态改造。各地要制定中长期规划,加快蝗区生态治理步伐,力争每年压缩蝗区面积50至100万亩,通过10至20年的努力,逐步减少蝗虫孳生环境,压缩发生规模,降低蝗虫爆发频率。在蝗虫的防治过程中,要积极推广生物治蝗技术,逐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,保护农田资源,减少环境污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